你們投資在p2p的錢都怎么樣了?
作為一個投資多平臺沒有遭雷的投資者,先說說自己投資P2P的經歷吧。
2015年開始投資P2P,投資過的平臺有宜人貸,陸金所,信而富,拍拍貸,微貸網,和信貸,小贏理財。
2018年后不再投資,目前除了小贏理財還在正常回款中,其他平臺已經全部退出,退出時沒有遇雷,退出后信而富與微貸網還有和信貸遭雷。
因為自己是金融從業人員,對于P2P,尤其是監管的舉動和方向會比較敏感,所以退出時機還算不錯。
接下來說說我對P2P的一些理解。
可能有些人說現在學習已經晚了,但是我覺得,錢都虧了,還沒虧明白,那未來還有那么多坑等著你。
吃一塹,必須長一智。
認清哪些是P2P,哪些不是很多人和我說投資了P2P,但他們壓根不知道什么是P2P。
要辨別P2P和資金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要找到這些財富平臺背后的借款人。
你把錢借給平臺,平臺借給借款人,這是基本投資邏輯,講的明白點就是高利貸撮合的生意。
所以你可以先去找找這些平臺有沒有借款的端口,能不能借錢,借款額度都是多少,利息是多少。
有些平臺只發產品,底層資產沒有,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赤裸的金融騙局,那最終暴雷也是意料之中。
我理解很多朋友沒有投資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不能指望那些理財經理和平臺一定對你的資金負責,自己必須自己學習和成長。
看數據,尤其是壞賬率那些零違約的平臺,最終都出事了。
本身就是一門借款生意,出現壞賬很正常。
大部分平臺在2016,2017就接入網貸之家和網貸天眼了,可以查詢到很多公開的數據,幫助我們判斷。
當然,數據也可以造假,但是有數據披露的公司,比起沒有數據披露的公司,要靠譜一些。
一直沒有去投資玖富,不是因為這家公司背景實力不行,而是因為數據沒有公開披露。
我始終相信,這個行業里好的公司都會把數據披露出來。
公司背景調查普通人肯定是沒法調查公司背景的,對于公司的創始人背景其實也沒法判斷,只知道各個都有來頭不小。
那怎么判斷公司是不是靠譜?
懂得利用一些風投公司,看公司的融資情況,但是小額度幾千萬的融資別看,至少得上億的。
風投公司會去對這些平臺做調研,他們的調研能力總比普通投資人要強,他們愿意投資上億資金給一個P2P公司,至少證明投資當時,公司是相對靠譜的。
其次,就是去查注冊資本金和實繳資本金,一定要看實繳有多少,非實繳沒意義。
一般來說,5億以上的,相對靠譜一些。
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如果本身就是身價幾個億,我想他本身設立公司的意圖,肯定不是靠金融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最后,上市公司肯定比非上市靠譜,還在上市肯定比國內上市更靠譜,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會披露很多數據,如果能看明白,也能摸清一些端倪。
如何判斷公司要暴雷對于資金池公司來說,必須不停的募集資金才能維持,所以會想盡辦法來吸引客戶。
加息活動特別多,加息力度特別大的,一般來說問題比較大,急吼吼的要錢,說明資金鏈緊張了。
即便是正常的公司,這兩年應該都是在不停下調收益,那些不降反升的,都有問題。
其次,正規公司的披露壞賬率,還有一些研報會講行業壞賬率,壞賬率飆升的也必須注意。
最后就是觀察那些網絡上的借款人,有沒有遇到暴力催收,包括砍頭息等情況。
行業本身的問題這個行業有一點,我一開始就覺得有問題,就是借款人資質。
最初,15%給投資人,借款端的利息要36%以上,中間收益是平臺的,主要是覆蓋成本和壞賬。
但是借款人36%的借款成本非常高,所以壞賬率一定不低。
征信好的人,怎么會去借高利貸,小金額可能是合理的,大金額就是有問題的。
所以那些說單筆借款100萬的,利息很高的,肯定是有問題的,一旦還不上就是壞賬了,那么你出借的錢自然就不安全了。
另外,還有一點,隨著各大金融信貸機構,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借款人漸漸被分三六九等,這直接導致,會去高息借貸的人,質量是越來越差,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拆東補西的人。
時間一長,平臺借款人的質量越來越差,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壞賬,所以平臺降息,同時披露壞賬率升高,才是正常的。
暴雷的連鎖反應一開始暴雷的都是資金池公司,大多是沒有資產的。
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多平臺投資,一旦有平臺暴雷,一定不會再追加投資,甚至撤走投資,所以對于其他平臺來說,資金鏈就緊張了。
其次,受影響的是那些非小額債權的公司,比如做不良資產拆分的一些互金平臺,他們根本來不及處置自己的資產,資金鏈斷裂,自然就暴雷了。
最后,那些正規的平臺,由于壞賬飆升,資金也出現問題,所以面臨無法兌付。
最終能活下來,或者說良性退出的平臺,都是資產特別干凈的,風控能力特別強悍的公司。
這個行業為什么會被一刀切從6000多家到29家,到15家,現在還剩6家,最終的結局肯定是歸零。
所有活下來的平臺都會轉助貸,就是貸款繼續放,資金是機構對接上,不再問投資人募集。
很多人說,這等于最后好的資產,被機構拿走了,投資者面臨的只有良性清退,不公平。
其實沒什么不公平的,因為我也見過很多平臺,一開始是正規的,后來由于出現壞賬問題,開始違規。
機構對接這些平臺,監管能力比起普通投資人更好,有利于行業的規范。
如果給個別幾家平臺所謂的合規合理化,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又會有投資者盲目迷信這些平臺,一旦平臺變質,又會發生很大的金融風險。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行業的消失,也是合理的。
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調是一致的。
從民間借貸到互聯網P2P,這十幾年的路,該走到終點了。
尤其是前幾個月,關于15.4%的借貸利率受保護這件事,建議大家也可以再仔細讀讀相關內容。
寫在最后一定有許多人,在想著這些平臺善后,關注自己投資的錢,究竟還能追回多少。
我只能這么說,不同的平臺,情況不同,所以最終的損失不一樣。
現在能做的,除了耐心等待,就是積極的學習,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