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做成一個性能超強的單核不行嗎?
2004年64歲的英特爾CEO貝瑞特當著6500多技術員為奔騰4的時鐘頻率不能突破4GHz而當眾下跪道歉,并決定放棄4GHz主頻的奔騰4的時候,其實有已經間接的宣告了單核不可能一條道走到黑。
隨后英特爾就轉向了多核之路,2005年英特爾發布了雙核CPU,標志著CPU從單核到多核的一大轉折。在這之前多核的CPU早已經出現,比如IBM在2000年發布的POWER4就是一個雙核CPU,但畢竟電腦CPU的天下還是X86的,要說英特爾引領AMD、Sun、IBM走向多核也不為過,但也可以說英特爾是第一個在單核之路上走不下去的人,誰叫英特爾有那么龐大的市場份額呢。從超頻這件事來引出單核CPU的極限問題超頻能用來干嘛?電腦愛好者都知道超頻可以發揮CPU的最強能效。超頻的原理就好像你完成舉手這個動作,本來你舉一次手需要2秒鐘,讓你1秒鐘完成一次舉手動作,再讓你1秒鐘完成10次舉手動作,再讓你1秒鐘完成100次舉手動作。CPU的性能就是這樣被提高的。如果讓時鐘的周期提高到4GHz,那么CPU每秒就會執行40億個周期。超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超頻愛好者會通過升高CPU的電壓、調教DRAM的CL等,這就意味著CPU會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超頻也需要更有效地散熱裝置,這才有了水冷、壓縮機散熱裝置。CPU烤肉、煮火鍋、液氮降溫的確有其事,這些事情也間接的告訴了我們單核的會有極限。超頻愛好者會告訴你超頻一定要有干廢CPU、主板等硬件的心理準備。一件事情一個人干很累,那么就分擔給多個人干。多核CPU就是將多個核心全部做到一個大的Die上,再加上一些外圍電路封裝成一個單獨的CPU。但其實這種封裝技術還是屬于傳統的多核心封裝技術,多個核心需要極度地依賴PCB基板上布置的電路來完成相互通信,而PCB板限制了電路的密度,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集成IP核心的個數。于是就有了硅中介和EMIB的解決方案,硅中介就相當于地鐵挖空建一個換乘大廳,而EMIB就好比地下隧道。至于換乘大廳好還是地下隧道好還是得看區域的用途。單核之路難以維系的主要原因從CPU這個東西發明以來曾試了無數種方法來提升性能,但除了提高頻率一直很好用之外,其他方法都很快被pass掉,因為提升的并不是很明顯。這就能解釋為什么英特爾、AMD會樂此不疲地在提升主頻的路上,直到有一天提升主頻翻車了才走向了多核之路。CPU的性能=時鐘頻率*IPC,IPC就是一個時鐘周期內完成的指令數,從上面的每秒鐘舉手的次數這個例子就能很好地理解。增加IPC僅會線性的增加CPU的功耗,但增加主頻就有可能以指數級的增加CPU的功耗。多核可以增加IPC來提升CPU的性能,也可以壓住頻率的提升,于是同時CPU的性能也一樣提高了。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認同我的看法,請點個贊再走,感謝!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