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山寨的最本質區別在哪?
創新的本質,還是將人類社會能夠生產出來的物質、技術、理念等元素進行排列組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或者服務。
從低水平要求來講,只要創造出來的產品或服務與市面上現有的產品或服務具有顯著差異就算是了。從高水平要求來講,也是很多人認為的硬核創新,那就是要創造出與市面上現有產品或服務截然不同的革新性產品或服務了。
而創新與山寨的本質區別,就是新造出來的產品與服務,和市面上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顯著不同。有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外表不同的所謂“模式創新”,就是新創造的和現有的之間,看不出顯著不同,那就是山寨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說,當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在其所在領域已經探索發展到“無人區”的時候,才談得上創新。我們這片土地因為歷史的原因,歐美列強科技發展的頭100年,我們還在苦難深重,這導致了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追趕階段,根本談不上摸進“無人區”了。
因此,我們之前的發展模式是集中力量引進項目和技術,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表現。很多人覺得技術發展就應該讓企業自主選擇,官方弄那么多規劃、政策導向,不是走蘇聯的老路嗎?
拜托!在追趕階段,企業還需要自主選擇嗎?你有得選嗎!內燃機汽車是卡爾本茨一百多年前發明的,就算歐美搞了一百多年還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我們怎么創新!人家用時間沉淀下來的技術精華,能抄的趕快抄啊!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們現在有少數技術領域已經追趕到歐美不敢再賣技術給我們的境界了。而且還有個別技術我們已經做到世界最先進了,已經摸到無人區了。這時候就真的要創新了。這就真的要用市場化的方式,讓企業自主選擇。
技術領域是這個道理,商業領域同樣是這個道理。網上購物不是我們這兒發明的,互聯網就是老美發明的,互聯網上的各種技術應用和服務方式,也基本上都是老美先弄出來的。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創新,只能把“網上做生意”這個商業形式復制過來了。
其實,歸根結底,一切的創新還是源自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推動新的生活方式的產生,這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創新。
開頭就說了,創新是把能有的各種元素排列組合出新的產品或者服務。我們無法突破現有技術來創新,否則只能叫科幻。比如我也想用一臺超光速發動機組裝一架飛機,可以沒事兒就去太陽系外面旅游啊!這可能嘛!
那么,我們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應該怎么創新?日本其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理念:模仿加改良等于創新。
二戰以后,日本也被推回農業時代了,美帝是處于東方對抗的目的和需求才重新工業化日本的。因此,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日本也沒有新技術,只能靠老美轉移生產線。到了七十年代,電子產業開始發展,新的賽道產生,老美和日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日本這才有了機會去創新的。為什么?因為大家都摸到無人區了。
那么除了電子產業呢?日本當然只能模仿加改良。把歐美的產品拿過來研究,搞逆向工程進行仿制。于是日本在很多工業領域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韓國也是同樣的道理。三星剛剛開始搞半導體的時候,就是求老美、求日本賣淘汰生產線給他們。結果老美和日本都不想培養競爭對手,不賣!最后三星創始人李秉哲不知道怎么感動了美國的美光公司,賣了一條落后市場先進技術兩代的生產線給他們,三星從此開啟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之路。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三星半導體才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到了無人區的時候,才開始談創新。之前都只能是模仿,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山寨。
我們的互聯網產業本身也是把老美的模式拿過來復制的。但是,很多早期創業企業的經歷,尤其是失敗經歷告訴我們,山寨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很多的產品、服務、乃至商業模式,都要經過本土化改良,才能獲得成功。
因此,我們的互聯網企業從早期的門戶網站、郵箱業務、到即時通訊、游戲業務、社交媒體,基本上都是老美先弄出來的,我們復制過來就行。但是隨著我們自身的成長,很多產品和技術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最終我們首創了短視頻這種產品,并且風靡全世界。
這說明什么?就是說明,后發者不得不經歷山寨這個階段。但是山寨的過程要用腦子,要進行本地化改良,并且要持續改進。這個過程就是在積累技術底蘊。當山寨到沒有技術或者先行者可以讓我們抄襲的時候,那就是進入無人區了,就是要自己突破了。
現在我們的官方之所以強調創新,是因為我們有些產業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能力摸到無人區的邊緣了。這時候,繼續抄襲只能獲得組裝廠的極低利潤。要獲取品牌溢價這種超額利潤,必須要靠獨一無二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掌握定價權。
這個道理誰都懂,因為誰都想多賺錢。但是,很多走偏了的情況是,很多產業和技術領域,我們還遠沒有走到無人區,那就談不上創新。很多人把山寨的東西搞個新面孔的包裝,新瓶裝舊酒,就試圖蒙混過關,那是非常無聊的。
因此,結論很簡單:積累了幾十年技術底蘊的行業,如果已經摸到無人區了,或者因為別人的封鎖導致雖然有更先進的現有技術,我們卻無法獲得,那么我們就必須在自己的無人區進行創新。如果還遠沒有達到無人區的水平,那就老老實實地模仿加改良先做著,等技術底蘊達到那個高度了,再談創新。
(全文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