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的閱讀理解是過度解讀么?
請問什么叫過度解讀?
這是沒標準的說法,閱讀理解不應該弄出個過度解讀的概念來,否則混淆視聽,誤導教學,正常解讀與過度解讀的“度”,是沒法說清楚的!
閱讀理解,我的看法,就只有三個概念,一是個性解讀,二是錯誤解讀,三是牽強附會。
任何解讀,只要能自圓其說,有其道理,都應該認可,這也是文學的再創作,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此意,這也是文學藝術的最大魅力——巨大的想象創造空間,有其模糊性,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同時,這也是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差異,前者有其無限性,后者有其唯一性!
課堂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是對文本的縱深探究,這種解讀,不一定是作者想到了的,但一定是合乎人情道理的,能解釋得通,這就是再創造。
基于中學教學的實際,往往是折中選取了最能為大家接受的解讀,當然教學中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生命體悟去做獨特的發現,進行個性化解讀,自圓其說就好。這也是文科教學中的重要的思維訓練,既要進行思維發散,也要進行邏輯思考,觀點要有依據,不是沒來由的個人猜想。
考試中,閱讀理解題,能自圓其說,答案也能得分。
有報道,說什么作品,編寫成閱讀理解題,作者自己做不來,進而質疑閱讀理解的荒謬,恰恰說明其不懂再創作與原創作是兩碼事,板子打錯了地方,否則,文學評論就沒有必要存在了,電影評論也沒必要存在了!
《紅樓夢》我們讀出了反封建,曹雪芹以其時代的局限,想必不會刻意寫一部反封建的小說吧,作為一道閱讀理解題,作者也沒想到還有這個主旨。所以,《紅樓夢》才是偉大的作品嘛,完全超越了時代,超越了作者的思想!
周星馳的作品,我們認為是無厘頭的代表作,但星爺沒想過特意創造出這種引領時代之風格,他自己說也不知道這原來是無厘頭。
讀者對于作品的再創作,使作品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作品要能被正確的再創造——否則,再創作,包括文學評論,電影評論等,要么無稽之談,要么利益輸送。
但是,不能因為可以多樣化解讀,從而任意瞎說,失去依據,那就是錯誤解讀了。
牽強附會,試舉一例,韋應物的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把黃鸝理解為身居高位者,把幽草理解為不得志的詩人,在沒有可查的可靠史料支撐下,這樣的解讀就顯得牽強附會了,這或者就是題主想要說的過度解讀吧,牽強附會的解讀,依舊是錯誤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