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腦能不能活在虛擬世界里呢?
人類是真實存在的嗎?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嗎?缸中之腦和雙縫干涉實驗,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腦。將大腦從身體上切下來后,放在一個可以讓大腦繼續存活的營養液中,把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通過計算機給大腦特定的電信號,讓它可以保持一種正常的幻覺——似乎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一切都還存在。
作為“缸中之腦”試驗的操作者,人類自然清楚這顆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計算機制造的一種虛擬現實,但是你是否又思考過:人類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虛擬現實之中呢?我們有沒有可能所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聞到的都是虛擬的,我們的身體或者周邊都是虛構的,我們也只是浸泡在營養液中的一顆大腦而已呢?
這篇文章,站長就跟大家探討一下“缸中之腦”理論,大家在空閑之余也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呢?
“缸中之腦”理論人類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這里有豐富的大腦皮層,既感受著外界的萬千變化,又可以對手、腳、眼睛、耳朵等各個器官發號施令。
但遺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對大腦的研究也僅僅是皮毛而已。
20世紀中期,世界著名的腦神經學鼻祖威爾德·格瑞夫斯·彭菲爾德(1891-1976 ,美國著名腦神經科專家)對高級大腦活動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用電流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試圖減輕像精神運動性癲癇這類疾病癥狀。受試者主訴有一點片斷的回憶,嗅到以往聞到的氣味,聽到一種聲音,看到一種顏色,這一切都是由大腦內特定部位的微量電流刺激引起的。
他發現,刺激大腦皮質的某些區域時,往事的記憶就會好像歷歷在目于我們的腦海中,仿佛錄像帶的放映,具備了事件原始場景的所有聲音和情緒。似乎發生在我們生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無數我們以為已經遺忘的時刻,都已經被記錄和保存下來了。
通過對癲癇病人病灶觀察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彭菲爾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腦系統學說”。這一學說認為:顳葉和間腦的環路是人類記憶的主要區域。
這一區域像一個錄音錄象裝置,把人的全部經歷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這種記錄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被人主觀意識到,但它的確是客觀地實現了。因此,對這一區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時,一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無法回憶的往事便被回憶起來。
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記憶被存儲在大腦皮質中,并且可以被腦電流或者外部電流所激發。
所以,科學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腦單獨放置在培養液中,然后給大腦一些電流刺激,大腦也會產生記憶或者意識,這時候的人根本無法判斷自己是處在虛擬環境中,還是在真實世界中。
雙縫干涉實驗“缸中之腦”理論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由于該試驗需要一顆鮮活的大腦,這顯然不符合倫理。而且,該實驗需要配置能讓大腦正常活動的營養液,實驗條件極其苛刻。
因此,至今為止,該理論也只能被稱之為“假想”,一直未被試驗所證實。
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在“缸中之腦”之外,似乎又發現了另外一個讓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性的“證據”,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雙縫干涉試驗”。
在介紹這個實驗之前,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
當你觀察一只飛行中的蚊子時,盡管它不停的飛來飛去,讓你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在每一個時間點,蚊子只會出現在一個位置,這就是物質的粒子性。
當你往平靜的湖面上扔一顆小石頭,當它落入水中的時候所產生的漣漪就是物質的波動性,而當你繼續扔一個小石頭的時候,兩個石頭產生的波紋會互相接近并最終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波的干涉。
我們觀測到的現象,要么表現出粒子性,要么表現出波動性。
但是,在微觀世界里,物質在同一時刻并不是簡單的表現為粒子性或者波動性,有些微觀物質會同時表現為粒子性和波動性,這被成為“波粒二象性”。
而我們前面講到的“雙縫干涉實驗”,簡單說就是為了演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實驗。
其具體方式為:連續發射單個的電子穿過有著兩條縫隙的障礙物,最后這些電子會落在用于觀測的屏幕上,以便于觀察,在重復了很多次的這個過程之后,其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出了干涉現象,也就是說電子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了波的性質,它能夠以波的形式同時穿過兩條縫隙。
為了搞明白電子在穿過縫隙時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在兩個縫隙上都安裝了能夠觀察電子的感應裝置,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電子到底是通過了哪一個縫隙。
然后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當研究人員安裝了感應裝置之后,再次進行雙縫實驗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電子的干涉條紋消失了,不管發射了多少個電子,它們都只表現出粒子性。
而當研究人員移除了感應裝置,電子的干涉條紋馬上就又出現了!
這個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非常困惑,為了保證電子的運行軌跡不被干擾,研究人員使用了攝像機來對電子進行觀測,但其結果還是和以前一模一樣。
“好吧,既然這樣,那么我在確定你通過了縫隙之后,再來拍攝你總可以了吧?”研究人員這樣想到,于是就有了“延遲雙縫干涉實驗”,其過程是這樣的,當研究人員通過高科技手段確定電子處于“已經穿過了縫隙,但是還沒落在擋板上”的時候,馬上用攝像機來觀測電子。然而令研究人員目瞪口呆的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依然和之前的實驗結果相同!
研究人員并不甘心,他們又做了更高級的“量子擦除試驗”,這次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光子。這個實驗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糾纏原理,他們在兩個縫隙上安裝了不同的介質,當光子通過某個縫隙的時候,由于介質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會發生改變,如果這個光子是與另一個光子處于量子糾纏態的話,那么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然而,這個實驗的結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當有觀測者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出現干涉條紋,而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干涉條紋又詭異的出現!
也就是說,微觀粒子就像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無所不知的精靈,當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它們是一個個波函數,而當它們知道有人在觀測它的時候,它們馬上就只表現出粒子性。
或者說,這個世界上一切物質其實是隨著人的思想而處于無時無刻的變化之中:當我們去觀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時候,它是一種形態,但當我們不去考慮它的時候,它又是另一種形態,也許這就是“雙縫實驗”的恐怖之處吧!
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而“雙縫實驗”的結果,使人們或多或少的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文章最后,請大家思考這么一個問題:
我們人類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虛構的嗎?
我們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還是生活在虛擬的“缸中之腦”呢?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這里是科學驛站,我是站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是一名熱愛科學、熱愛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時也是科學領域優質創作者、今日頭條青云獲獎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點贊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