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是什么意思?
爬蟲即爬行動物,屬于脊椎動物亞門。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能比兩棲類更能適應陸地生活環境。身體已明顯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頸部較發達,可以靈活轉動,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發揮頭部眼等感覺器官的功能。骨骼發達,對于支持身體、保護內臟和增強運動能力都提供了條件。大腦小腦比較發達 ,心臟3腔( 鱷類的心室雖不完全隔開 ,但已為4腔)。腎臟由后腎演變,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異體,有交接器 ,體內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具骨化的腭 ,使口、鼻分腔,內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與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從而呼吸與飲食可以同時進行。皮膚上有鱗片或甲,肺呼吸,卵生、變溫。代表動物有:蛇、鱷魚、蜥蜴。
爬行綱(Reptilia)生物的頭骨全部骨化 ,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個枕髁與脊柱相關聯,頸部明顯,第一、二枚頸椎特化為寰椎與樞椎,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連有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臟(這是動物界首次出現的胸廓)腰椎與兩枚以上的薦椎相關聯,外接后肢 。除蛇類外 ,一般有兩對5出的掌型肢(少數的前肢4出) ,水生種類掌形如槳 ,指、趾間連蹼以利于游泳,足部關節不在脛跗間而在兩列跗骨間,成為跗間關節 。四肢從體側橫出 ,不便直立 ;體腹常著地面,行動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數體型輕捷的爬行動物能疾速行進。
爬行動物在活動季節每天的活動情況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一般來說,可分為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一樣,沒有完善的保溫裝置和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又容易喪失,需要從外界獲得必需的熱,為所謂的“外熱源動物”。它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自己的體溫。比如,移動到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曬太陽取暖,可以使體溫升高;藏到樹蔭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體溫降低。在四季分明的地區,爬行動物一年的活動規律也顯出季節差異:夏季是活動季節,攝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間進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時期,或稱“冬眠”。
除了氣溫因素外,爬行動物的活動也與食物的豐富程度有關系,如蛇島蝮。蛇島蝮依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來北往經過蛇島停歇的鳥類為主要食物,所以蛇島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兩次活動高峰,在兩次活動高峰之間則由于食物缺乏而出現“夏眠”現象。
雌雄異體,有交接器 ,體內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
根據頭骨側面 、眼眶之后的顳颥孔之有無、數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動物分為四大類:①無孔亞綱(或缺弓亞綱)。頭骨側面沒有顳颥孔,包括杯龍目和龜鱉目。②下孔亞綱(或單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下位的顳颥孔,眶后骨和鱗骨為其上界。包括盤龍目和獸孔目。③調孔亞綱(或闊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上位的顳颥孔,眶后骨和鱗骨為其下界。主要包括鰭龍目和魚龍目等,通常為水生爬行動物。④雙孔亞綱(或雙弓亞綱)。頭骨側面有兩個顳颥孔,眶后骨和鱗骨位于兩孔之間,該亞綱為占優勢的爬行動物 ,下分鱗龍次亞綱和初龍次亞綱,包括始鱷目、喙頭目、有鱗目、槽齒目、鱷目、蜥臀目、鳥臀目和翼龍目等。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