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卑微成什么樣子?
一說到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沒有衣穿,沒有飯吃。
但其實貧窮帶給一個人心靈上的羞恥感和自卑感才是最令人難過的。
張麗出生在70年代初四川的一個小山村里。從小家里日子就緊巴巴的。
在她的記憶里,母親永遠都在忙忙碌碌地干著農活,操持著家務。父親在一家煤礦當電工,一個月四百塊的工資。
四百塊錢在七八十年代不算是個小數目了吧。但是家里有四個娃都在念書,也是非常地捉襟見肘。
母親養了一群雞,生了很多的雞蛋,湊在一起,趕集的時候母親就拿去集市上賣。
每個孩子只有過生日的時候才會煮一個雞蛋給他吃。
家里吃的米是自家農田里種的。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張麗就會跟著父母下田干活,栽秧打谷她都會干。
旱地里,點花生,種花生,收花生。種包谷,收包谷。種胡豆,收胡豆。栽紅苕,收紅苕。所有的活張麗都干。
就感覺那農村啊,總有干不完的活。
放學路上,張麗還要打豬草回家。
但是家里的米一到下半年,還是不夠吃。
母親就會煮很多的紅苕,米只有一點點,一般都是留給干活的父親吃,或者是大哥二哥各吃一點點。
輪到老三張麗的時候,基本就全是紅苕了。哦,老四是個妹妹,也會有一點點飯可以吃。她小嘛。
張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父親犁田回來,母親會給他蒸兩個雞蛋,里面放點油,放點糖,看上去非常地可口。
張麗經常巴望著父親吃,偷偷地在一邊咽著口水。
十三歲的時候,張麗考上了重點初中,開始住校。
母親一個月給她二十塊錢的生活費,米是從家里帶去的,在學校食堂里換成飯票。
二十塊錢,是一個月的菜票錢,還包括來回坐公共汽車的錢,還有女孩子所有的零用錢。
每次從家里走的時候張麗會帶上一罐咸菜,腌菜鹵腐啥的,這罐菜可以吃一個星期。
第一個星期就只去食堂打飯,不打菜。
后面的三個星期,基本上是不敢吃肉的。都是打素菜。
一個月最多就能吃兩次肉吧。
好朋友張娣看她總不打肉吃,每次打來了肉就對張麗說:“我不愛吃肥肉,都給你吧。”
然后就把碗里肥的肉,半肥半瘦的肉都挑到張麗的碗里。
有很多次,張麗都是和著眼淚吞下這些肉片,偷偷地,不敢讓任何人看見。
大姨媽來了,張麗沒錢去買衛生巾,買的是一捆捆那種廉價的紙。
紙兜不住,經常會浸透后面的褲子。每當這個時候,張麗都羞愧得抬不起頭來。
張麗經常窮得連買洗發水的錢都沒有。洗頭的時候,她是用洗衣粉洗的。
張娣讓她用她的洗發水,張麗從來不用。人情債是需要還的,可是她拿什么去還呢?
張麗基本上每個月都借錢。到月底的時候,那個錢再怎么節省,還是會沒有。
她要借上個三四塊錢,需要坐車回家,去拿母親手上的那二十塊錢生活費。
母親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母親經常會對著張麗發怒,發火。 張麗回家拿錢,非常害怕母親不高興。
害怕母親一生氣,不給那二十塊錢。 張麗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了初中三年,非常幸運的是,這種事情從未發生過。
母親有時候心情好,會把去學校的路費單獨給她,這個時候張麗都心懷著巨大的慶幸。她這個月終于可以少借點錢了。
張麗從來不對母親說她的錢不夠用。她知道家里的情況。盡管二哥和她讀同一所學校,二哥的生活費是一個月四十元。
母親能讓她一直繼續念書,她就非常感恩了,她知道自己沒有任性的資本。
后來張麗考上了同校的高中,母親一個月給了她三十塊錢的生活費。
按照初中的生活標準,張麗再也不用向同學借錢了。
貧窮帶給張麗的,是內心極度的羞恥感和自卑感。
她不責怪父母,那是時代的烙印。
如今,父親已離世,母親也老了,病倒在床上。她自己也有了幸福的小家,為了生活整日奔波。
貧窮的記憶已漸漸遠離,張麗很感恩。祖國日益強大,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余生的日子都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