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Python編程時,有時會涉及到對象的析構,Python提供了一種特殊方法__del__()來實現析構函數。Python中的析構函數是自動調用的,它們被用來釋放對象占用的資源,例如關閉文件、數據庫連接,等等。Python的析構函數執行順序如下:
基類 -> 子類 -> 實例
這個順序是類繼承結構中的順序,所以首先會執行基類的__del__()方法,然后是子類的__del__()方法,最后是實例的__del__()方法。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示例來說明這個執行順序:
class BaseClass: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初始化BaseClass') def __del__(self): print('釋放BaseClass') class SubClass(BaseClass):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初始化SubClass') def __del__(self): print('釋放SubClass') class Instance: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初始化Instance') def __del__(self): print('釋放Instance') i = Instance() s = SubClass() b = BaseClass() del i del s del b
執行上述代碼后,輸出結果如下:
初始化Instance 初始化SubClass 初始化BaseClass 釋放Instance 釋放SubClass 釋放BaseClass
可以看到,首先是實例的__init__()方法被調用初始化,然后是子類的__init__()方法被調用初始化,最后是基類的__init__()方法被調用初始化。然后,按照析構函數執行順序,最后被創建的實例首先被刪除,然后是子類實例,最后是基類實例。
需要注意的是,Python解釋器在退出時會自動調用所有還未被刪除的對象的析構函數,因此,不需要手動刪除實例。
上一篇vue div html
下一篇c 寫json插入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