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和戰狼哪個好看?
都各有千秋,但是個人認為《紅海行動》更勝一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主角:
《戰狼2》的主角是前特種兵“冷鋒”,《紅海行動》的主角是“蛟龍”小隊。看似特種兵的背景相似,但“蛟龍”是一個團隊,有著國家和國際社會承認的行動合法性與合理性,集體作戰、裝備精良、配合密切,這才是大國軍事行動應有的風范,而不是把一個開掛的前特種兵扔到外國,沒有一顆子彈,就靠輛北京吉普去沖鋒陷陣,想想都覺得荒謬。
同時,要注意主角的動機和身份,“蛟龍”是正規軍隊,執行國家命令、代表國家力量。而冷鋒卻是個因為打死拆遷惡霸而被停職的特種兵,因為尋找殺害女友的兇手流落非洲,正好趕上動亂而臨時征用。就是說,如果沒有冷鋒這個人的偶然存在,那場營救醫學博士以及中國工廠雇員的行動就不可能發生。在《戰狼2》中,靠一個偶然的超級英雄,徒手救博士和幾十個中國公民。而在《紅海行動》中,“蛟龍”有明確的營救任務:八個特種兵構成的小隊,拯救中國公民鄭梅,后來順手把恐怖分子滅了,營救他國人質。哪個是真正的國家力量,高下立現。
2,人質:
這里就要說兩部片子中的人質了。剛才提到,“蛟龍”是一個特種兵小分隊拯救一個看似“沒啥用”的普通公民鄭梅,在行動中犧牲了兩人,還有一個因此失去了一條胳膊,如果從功利的角度看,好像“不值”,可是別忘了《拯救大兵瑞恩》,國家在保護公民的層面,是不能用簡單的生命加減法來衡量價值的,珍視一個普通公民“鄭梅”的生命,傾盡全力營救,有著人本精神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
同時,在《紅海行動》中,“蛟龍”最初的任務是營救鄭梅,而在海清扮演的外籍華人記者勸說下,一起把25名外籍人質營救出來。在影片中,“蛟龍”隊員們冒著生命危險拆除公交車上未引爆的炸彈,那時的鏡頭,已經被炸過一次的公交車上,都是肢體不全奄奄一息的外國平民,中國軍人卻要舍命救這些與中國“無關”的人。恐怖分子用孩子強迫平民成為汽車炸彈,我們的特種兵救下他后,那人哀求我們救救他的孩子,我們的軍人眼中是悲傷、憤恨和無奈,國籍、語言、宗教、文化的差異,并沒有抹殺人性,也不是讓黑人小胖子叫個“干爹”就覺得揚我國威了。
反觀《戰狼2》,我們恪守著所謂的外交禁令,放著一個可能改變國家的重要醫學博士,還有一個擁有幾十個中國員工的工廠,軍艦停得遠遠的,把營救任務交給偶然存在的前特種兵。哪部電影更能展示國家重視自己的公民,不言而喻。結果是,真正展示國家力量的《紅海行動》中,卻沒有使用民族主義式的煽情橋段,反倒是一個前特種兵冷鋒和一個退伍的老偵察兵,不停地展示“雖遠必誅”的干嚎,與這種自生自滅式的營救形成了無厘頭的反差。
3,艦長:
兩部電影中,都有軍艦停在港口,因此,艦長就成為某種國家力量的符號。《紅海行動》中,張涵予扮演的艦長始終扮演著作戰指揮的角色,不僅密切關注整個小隊的行動,還通過不斷向上級匯報,通過外交努力,不僅獲得軍隊作戰的許可,還讓伊維亞共和國政府軍盡可能地給予補給和支持,包括補給點、人質護送(雖然太菜,剛出場就被團滅),還派出了無人機。在恐怖分子有行動的之前,就先讓副炮進入二級戰備狀態,在恐怖分子采取行動時,馬上進入一級戰備,攔截對方炮彈后,第一時間給予打擊。
而《戰狼2》里那位曾扮演東來局長的艦長,前邊大部分時間都是運輸船長,受制于所謂國際約定束手無策,到冷鋒最后用手機視頻直播,恐怖分子肆意屠殺中國公民的時候,噙著眼淚的東來局長終于等來了命令,嗷嗷叫地大喊“開炮”。船長所代表的國家力量之前在干什么?看不到絲毫的外交努力和軍事壓力,一直到屠殺開始都在傻等“命令”。當然,軍人以執行命令為天職,但是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國家在博弈中扮演著消極角色,這是《戰狼2》中所不經意透露出來的,而《紅海行動》卻能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努力,展示大國應有的氣度和國際影響力。
4,女主角:
兩部片子都用了“外籍”女主角,《戰狼2》中是華裔美國醫生,《紅海行動》中是法籍女記者。《戰狼2》中有這樣的細節,冷鋒嘲笑美國醫生,美國的特種兵不是最強嗎,你找他們救你啊。她打給美國大使館,人家卻撤走了。我看電影時,場內就有觀眾大笑,伴著冷鋒的冷笑,洋溢著濃濃的民族自豪感。男女主角的矛盾起于民族主義,最終女主被大男子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打動,中間還幫著冷鋒開掛(注射解毒血清,讓男主在感染后一夜痊愈),兩人的矛盾消解于個人的崇拜與情愛之中。
《紅海行動》中,海清扮演的法籍女記者,卻是一個追著恐怖分子不放的愣頭青。她與“蛟龍”隊員的矛盾,發生于對于行動目標的認知,“蛟龍”最初的任務是拯救陷入人質營的中國公民,女記者希望能救出自己的助手,最好能把威廉博士關于“臟彈”的資料找到,狠狠還擊恐怖分子。在任務過程中,女記者得知自己的助手被斬首,痛哭失聲,也講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死于恐怖襲擊,才豁出性命與恐怖主義為敵(這段煽情似乎略有些過火)。“蛟龍”小隊也在任務過程中,將目標調整為營救所有人質,以8人對150人,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在完成營救任務后,隊長在無法向上級請示的情況下,決定卻摧毀臟彈,搶奪核武器資料,完成了最后一場沙漠奪寶式的動作戲。女主角與蛟龍小隊的矛盾,在人類命運、世界和平這樣更宏大命題下得到了和解。
同時,“蛟龍”小隊中還有女性角色佟莉,不是以醫療兵這種輔助式的存在,而是拳拳到肉槍槍見血,與女主角勇于抗爭的形象形成了戰爭片中另類的女性視角,不得不說也是一種進步。
同樣,對于女記者的法籍華人形象,我們也給予了更加寬容的對待,而不是《戰狼2》中剛剛更改國籍的“于謙”,影片中那種市儈的形象,也可以理解為對移民的一種揶揄,聯想一下國內民族主義者對移民國外同胞的痛恨,動不動就用“漢奸”稱呼,實在不是一個開放的大國應有的國民心態。
5,反派
再來說下反派,《紅海行動》中著力塑造的反派有兩位,一個是臉上有疤痕的狙擊手,另一個是恐怖分子的宗教首領。那個狙擊手在射擊的時候抓著旁邊的干果吃,這個細節讓反派更像個“人”,同時臉上的疤痕仿佛是冰山一角,讓這個陷入恐怖主義的少年有了縱深的故事空間。前段時間我剛讀完小說《巴格達警報》,講述了一個伊拉克的平民,因為美軍的猜忌和驚慌失措,父親被誤殺,他還因此看到了父親的裸體(這嚴重違反了他們的信仰),種種恥辱和恐懼,讓他最終投向恐怖分子的懷抱。同樣,這個臉有疤痕的神槍手孩子,有著怎樣的過去,的確有諸多遐想。
另外,那個宗教首領,冷靜中甚至有些儒雅,在自己被挾持的時候,勇于獻身。但在屠殺的時候,卻分外殘忍。反派的豐富性是構成好電影的重要基礎,而《戰狼2》中那個腦殘的雇傭軍首領,卻不明不白殺了自己的雇主,一意孤行與中國為敵,有人說他可以用那個小姑娘操縱這個國家,拜托,一個外來雇傭軍妄圖用疫苗來統治國家,還敢與常任理事國之一為敵?這種智商掉線的反派,既侮辱觀眾的智商,也有損我們國家的形象。
6,主角:
最后,再說回主角。冷鋒是因為痛打強拆惡霸而被開除和收監,未婚妻執行任務被殺(也可能是失蹤),組織卻沒有下文,只能自己孤獨的尋找,一個對內遭遇不公退伍軍人,肩負起超乎常人的家國情懷,而且在行動中各種開掛,(請注意,美國隊長是科幻片,戰狼不是)實在令人尷尬。而《紅海行動》中,戰士卻非死即傷。一開場,狙擊手就被打穿了脊椎神經,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那個曾經有點畏懼戰場的戰士莊羽,戰勝了自己的恐懼,一排子彈掃過來,在地上看到一截指頭,是自己的……最終拼得同歸于盡。還有那個喜歡吃糖的石頭,憨厚地說起小時候覺得吃塊糖,挨打也不疼了。任務中,他的臉被打得翻起來,最后一槍打在頸動脈上,血一下子噴出來,他只說了句,佟莉哭著往他嘴里塞糖,他呻吟著,“好疼啊。”
《紅海行動》的文戲幾乎沒有,偶然的幾個小細節都很克制。里邊寫到石頭對佟莉的暗戀,只是偷偷地把合影中兩人的頭像剪下來,塞進防彈衣中。最后被困在小樓里,佟莉才不經意發現石頭的情愫。情感描寫的克制,與戰爭殘酷的張揚形成對比,戰場上動不動飛起的殘肢、扎進身體的鋼筋、血肉模糊奄奄一息的人體、撿起腳邊的手雷扔出去,“轟”的一聲胳膊就沒了……這部片子絕對不適合帶小朋友看,血腥到殘忍,可,這就是戰爭。
戰爭不是一個富二代就可以無師自通給坦克裝彈、殺死雇傭軍,還炫耀地說,“不是跟你說了別惹熊孩子嗎”,更不是手撕鬼子。這種過家家式的戰爭片,只會孳生叫囂著“干死韓國掃平日本打垮美帝”的鍵盤俠,戰爭的殘酷在于平民的無辜受害,也在于我們自己有血有肉有情的軍人,也可能遭遇生死的拷問,認識戰爭的殘酷,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大國,我們在國際事務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國民心態也應該相應調整。曾有一種說法,之所以美國主旋律大片能賣座,是因為美國大片拯救的不光是美國,而是世界。雖然有些調侃,但也有些道理。中國的國民心理,從傳統社會中的天下中心,到近代社會被侵略后形成的民族自尊心,是否能在全球化背景下變成更具人文關懷的普世心理,也是我們真正成為大國的重要特征,《紅海行動》中,我們愿意為一個普通公民派出一支特種部隊、愿意拯救更多的外籍人質、愿意平等地對待外籍女記者、愿意為了不讓更多平民死傷而打擊恐怖分子……這些,遠比把國旗綁在胳膊上來證明脆弱的民族自尊更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