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局會怎么樣?
沖突的起因
這里簡單說說,有興趣的可以百度,看到專家們的解答。
英國殖民時期
印度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歷史是從滿清時代開始的。那時,西藏還有政權,還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英國的勢力不僅僅是印度,包括周邊的小國,比如不丹、尼泊爾等,都是英國勢力,英國勢力也滲透到西藏,在西藏官員和喇嘛中有不少已經是親英派。
在邊界談判中,英國人就有很多小動作,藏奸官員也暗中配合,但是西藏的高層達賴喇嘛非常憤怒,不承認談判結論,并追究收押了藏奸官員……,后面就自己百度吧。
然后是滿清官員再進場,再談判,再不承認……
然后是民國官員登場,……,再到新中國成立,再談判,到了1962年打仗了。
英國在近百年的邊界談判中,不停地用各種手段造假、耍賴、擠壓,原因是中國弱啊,弱國無外交。
印度獨立后
印度1947獨立,然后接著與中國談邊界問題。我們一開始時,沒想到印度非常強硬,要全面接手英國勢力范圍。我們以為印度也是剛剛擺脫殖民統治,都是第三世界,而且印度還是南亞中南亞的領導大國。印度直接要到麥克馬洪線,于是9萬平方公里就劃走了,面積相當于浙江省。而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時期的東西,但英國人自己也比較心虛,都沒有在正式談判桌上拋出過。
大概邊界問題分3段,即東段、中段、西段。其中中段最先談判,盡管也有問題,但基本穩定下來。
東段問題最大,也就是麥克馬洪線,現在這個區域被印度占領,并在這里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并大量遷徙印度內地移民,沖淡這里的藏民比例。這個地區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這里受到阻擋抬升,于是化作降雨,所以這里風調雨順,物產豐富,實乃西藏最富庶之地,被譽為西藏的江南。早期達賴喇嘛大動肝火的那個事情就是這個地方。
下面是藏南地圖,風光,和藏民(已經用英語了)
西段在我們手里控制著,也就是近期沖突的加勒萬河谷地區。不過,印度要的可不是這個河谷,而大半個阿克塞欣地區,約3.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臺灣省面積。
注意,右下班公錯,就是加勒萬河谷,近期沖突的地方。
邊境沖突的結局1962年的中印沖突,實際上從1959年就開始了,一次次,動作越來越大,深入我方越來越遠,終于在1962年被教訓了一下,總統尼赫魯也被嚇死了。
但是,在1962年以后,印度還有各種小動作,與1959年時候一個路子。網傳,在中越戰爭以后,80s年代中,在印度正式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時,我們也曾想再打一場中印戰爭,讓印度收斂一點,但畢竟那時我國還不強,還是優先發展經濟了。
有人可能會問的幾個問題
1,1962年我們贏了,為何又退回來了?
因為我們的后勤跟不上。看看前面的藏南地圖,那里有雪山,就是喜馬拉雅。
當時西藏的交通非常困難,我們是用汽車將戰爭物資運輸到一些大的集散點,然后就沒路了,要靠騾馬運輸到前線。那時,公里少,騾馬路也不多。為了運輸,后方人員是前線戰斗人員是上百倍。路途艱難,累死的騾馬一萬一萬的。就這樣,我們的前方攻勢維持不了一個月。
2,80s年代末,我們為何沒有動手?
1986年印度正式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開打的理由,我們借此全面進攻都可以的。看看薩達姆,他如果僅開進了科威特幾輛裝甲車,那么還不是太惡,宣布是他的一個省,那基本就是找死了。
80s年代末,我們沒有下決心打的原因,可能依然是后勤問題,當時中國都沒有多少飛機能上高原作戰,車輛也并沒有多少能在高原馳騁的。
3,今天如果開打后勤會是什么樣?
這么些年,印度沒停手,我們也沒閑著。這些年青藏、川藏、疆藏公路都暢通起來,自駕游有多少人啊,這和1962年的交通天差地遠。
還有青藏鐵路通車,使得我們的后勤條件大大改觀。青藏鐵路的造價極其高昂,而運輸效益又十分有限,如果從商業上看,它是賠錢的,不會有哪個商業公司會去做這樣工程。但從戰略意義上看意義就非凡了,由于青藏線的貫通,印度著慌了,因為鐵路的運力不是一般公路,尤其是山區公路能比的,那差著數量級呢。印度一口氣修了6條邊境公路,當然,它的公路與我們的不是一個等級的。
(所以,真的要為青藏鐵路點贊,要向修路工人致敬。)
以后更貴的鐵路可能是川藏線吧,因為全是山,如果我們有一天建成川藏鐵路,疆藏鐵路,那么印度就在沒有可能染指了。不過現在他也沒法染指,他的小動作真的很莫名其妙。
印度的運輸機很多,買的是美國的C130、C17等,它也修建了很多前線機場。我們現在也有了運20,運20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高原的需要,考慮了我們裝甲車的規格。此外還有直升機。全球大多數直升機都不考慮4000m以上的作戰要求,但我們有西藏啊。所以,加勒萬河谷沖突中,直升機這項,印度沒有很正常,我們是用直升機將傷員運走的,他們就只能等死了。
4,今天開打,我們的戰斗車輛和各種設備怎么樣?
過了多少年了,我們也為戰斗徹底做了準備,大多數新出的車輛,都要考慮高原的條件。所以,如果是中印開打,它的坦克可能跑不快,因為高原含氧量低,發動機最大功率可能僅能發揮一半。我們的15式坦克專門為高原優化了的,然后近期在高原演習,其實也有給印度人看的意思。攻擊力防護力更強的99A坦克,本來不是為高原準備的,但也上了高原演習,那么顯然也做了高原適應性改造。
陸軍不用擔心,中國大裁軍,也依然是世界第一。比如,有人說,我們就從加勒萬河谷出發,就用二戰的坦克戰思路,用遠程火箭(出口中東的遠火,射程300~400公里,而從加勒萬河谷到新德里直線距離就是400公里,按公路算約1200公里)炮轟擊,滾動前進,裝甲集群推進,那么僅1、2天就能炮轟新德里。這是傳統陸戰思維,薩達姆水平。真的開打,一定不是這樣的。
印度最強的是空軍,如果不算殲20,我們與它是一代水平的,而且印度飛行員的訓練還可以。印度的雷達系統也不差,當然最先進的不能跟我們比,畢竟當下全球雷達最好的就是中美俄。但是印度能買,美俄可能都愿意賣給它。
如果算上火箭軍,還有電磁戰,指揮系統等等,那么中國對印度的優勢就更大了,這些方面印度和我們都是差著代。
所以,真的開打,是我們如何選擇的問題。是限制在邊界沖突,還是兩國大戰,收付所有領土?是僅打傳統的槍炮戰,就像印巴戰爭的水平,還是打高技術戰爭,瞬間癱瘓印度的北方戰爭體系,就像美國打南聯盟?都是由我們來決定的。就像這次用了冷兵器械斗,然后還贏了。
印度為何不能走向現實英國留給印度的“遺產”
殖民時期的英國一直很看重印度,說印度是維多利亞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而且是最璀璨的那顆。所以,英國撤離時,留給了印度很多“遺產”。
英國將伊斯蘭教的部分畫成了巴基斯坦,但早期巴基斯坦是含孟加拉國的,在印度的兩側。印度獨立后沒多久,印巴戰爭爆發,然后誕生了孟加拉國。而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還有不明確的克什米爾地區,所以印巴還要繼續打下去,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現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占70%,巴基斯坦占30%。
中印邊界也是英國留給印度的“遺產”,這都是給印度的難題,處理不好,印度就不可能發展順利。
這種手法很常用,比如東西德,比如釣魚島。
不理性
印度決心全面繼承這些遺產,但是怎么處理呢?“都是我的,不給就打!”這不是理性。當下全球是這個時代嗎?
印度可以欺負不丹,但欺負中國有這個實力嗎?
用強硬邏輯來處理兩國矛盾,結局一定有利于國家利益嗎?
在今天這個時代與中國交惡,明智嗎,就這樣還想進常任理事國?
就算獲得了美國的青睞,與印度的獨立大國理想是否背馳了呢?
那么它在找什么?這里有很大程度上是面子問題,和政客們國內的政治正確問題。
印度的近期目的政治正確
筆者覺得,印度政壇有很強的中國威脅觀點,1962年的失敗影響太大,幾乎是打斷了剛剛立國的印度脊梁骨。所以,印度有很強的再站起來的愿望,其中包括要再打一仗,而且要勝利,大勝利。
于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與中國比,都是超過中國為榮,是新聞的宣傳點。反華立場,也就成了印度政壇上的政治正確。這綁架了很多東西。
你看,國防部長說:“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
國防部長什么級別了,各種信息都能看得到吧,難道他還不知道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也同樣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如果用武力,中國今天可是有能力說邊界在哪兒那就是在哪兒的。
那么他為何要這么說呢?因為民眾不知道啊,民眾還會為他的這句話,將他看做是國家的鷹派人物,是他們的保護神。這就是政客,然后他就在政壇上的地位不一樣了,他要錢要物可能都方便了。
印度甚至有人醞釀,要讓航母也像美國一樣到南海游弋。
經濟困難,矛盾轉嫁
看看總統莫迪的反應:承認印度國土沒有被入侵。
但是他也不制止這樣的鬧劇,為何呢?有力量的問題,就是印度的政治正確太強大,他不能逆勢。另一個呢,就是印度經濟困難,他需要轉移社會關注點。只要沖突不往下推進,他知道中國不會主動攻擊印度。
你看,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都有沖突,有意思嗎?
國際關系上抱大腿
當今全球,中美兩強有矛盾了,那么印度可以有機會了,這個機會不是撈國土,而是獲得美國的扶持和援助。不過美國不是朝鮮戰爭時期的美國了,他沒有那么多的軍援或現金,所以,這一點未必如愿,但也會撈一點的。另外,如果獲得美國的支持,那么在國際事務上也會有有利局面。
莫迪絕對是這種投機取巧的分子,如果矛盾玩得好,說不定還得到俄羅斯、日本、法國等很多國家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