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方言的的起源和發展?
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重要次方言。經20世紀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確認,它是閩北方言的代表點,主要通行于明清時期建寧府屬的建甌、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 建陽等縣市, 以及浦城、南平、順昌等縣市中接近建甌的鄉鎮,使用人口在200萬上下。 建甌方言作為漢語方言大家庭中的一個小成員,在其實詞的語法表現方面,不論是詞形、詞義、或是詞的語法特點等等,跟普通話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體現出它跟普通話的差異性。 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次方言,因此,它的實詞特點,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閩東(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南(以廈門話為代表)、閩中(以永安話為代表)等,存在著比普通話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為一個閩語次方言獨立存在,它在實詞特點方面,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體現了閩北方言自身的特點。 一、詞形特點: 1、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形跟普通話完全不同:(括號內是普通話詞語,下同) 日頭(太陽) 日時(白天) 暗暝(晚上) 晝前(上午) 晝了(下午) 隔暝(昨天) 暗邊仔(傍晚) 透暝(漏夜) 天光早(清晨) 日日工工(每天) 焰刀(閃電) 溪坪(河岸) 鼎間(廚房) 屎坑(廁所) 木項筅(刷鍋帚) 手衤宛(袖子) 胰仔(肥皂) 目睭(眼睛) 手膀(胳臂) 骹(腳) 骹面(腳背) 嬉(玩耍) 曝(曬) 烘(烤) 啜(喝) 褪(脫) 剔(揀選) 拭(擦抹) 寐憩(睡覺) 褂仔(背心) 下襕(裙子) 灰卵(皮蛋) 度眠(打瞌睡) 日頭陽(向日葵) 木虱(臭蟲) 只仔(鳥兒) 滾湯(開水) 毛只仔(麻雀) 偷雞鷂(老鷹) 蟬蜶(知了) 作頭(木匠) 泥水(瓦匠) 針工(裁縫) 針工車(縫紉機) 湯池(澡堂) 后頭(娘家) 雅視(好看) 刊魁(蜻蜓) 好婥(可愛) 電壺(熱水瓶) 字筆(知識) 躲角猴(捉迷藏) 辦酒酒(過家家) 栽蔥(倒立) 病瀉(拉肚子) 扌百腹寒(疒虐疾) 坐一字(劈叉) 鴨牳蕩(狗爬式) 槍必利(長矛) 樹月能(橡膠) 桌櫥(抽屜) 厝邊仙(鄰居) 2、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形跟普通話部分不同: 時雨(雷陣雨) 烏暗天(陰天) 年頭(年初) 年尾(年終) 年暝邊(年底) 兩只月日(兩個月) 五月節(端午節) 冬節(冬至) 八月中秋(中秋節) 交夏(立夏) 山垅(山谷) 厝檐(房檐) 山侖(山風) 瓦渣(碎瓦片) 磚斷(破磚) 酒窟子(酒窩) 頭毛(頭發) 氣緊(氣喘) 星宿(星星) 衣裳(衣服) 褲筒仔(短褲) 脰領(衣領子) 紐仔(紐扣) 茶茗(茶葉) 番椒(辣椒) 馬竹(毛竹) 綠苔(苔蘚) 幫襯(幫忙) 學堂(學校) 學堂生(學生) 病疳(疳積) 木項刀(菜刀) 木項盆(洗碗盆) 洗浴(洗澡) 木百蹦斗(翻筋斗) 硯瓦盤(硯臺) 水筆(毛筆) 賽走(賽跑) 跳索(跳繩) 拔索(撥河) 踢球(踢毽子) 沕水底(泅水) 關刀(大刀) 番薯(白薯) 番柿(西紅柿) 蕹菜(空心菜) 豆腐(南豆腐) 豆脯(北豆腐) 豆脯仔(豆干) 牛角豆(江豆) 豆腐娘(豆漿) 牛月能(牛奶) 籠床(蒸籠) 冰?者(冰棒) 親正(親戚) 3、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序跟普通話不同: 天晴(晴天) 病癆(癆病) 灰塵(塵灰) 人客(客人) 鬧熱(熱鬧) 喜歡(歡喜) 兄弟(弟兄) 氣力(力氣) 聾耳(耳聾) 下底(底下) 頭前(前頭) 取贖(贖取) 膽大(大膽) 火柴(柴火) 貼補(補貼) 石巖(巖石) 石碑(碑石) 石條(條石) 風臺(臺風) 臭酸(酸臭) 麻苧(苧麻) 膀蹄(蹄膀) 菜蔬(蔬菜) 花菜(菜花) 鞋套(套鞋) 容縱(縱容) 樣式(式樣) 米薏(薏米) 壁板(板壁) 落敗(敗落) 縛束(束縛) 銜頭(頭銜) 承繼(繼承) 米碎(碎米) 何如(如何) 狠心(心狠) 妒嫉(嫉妒) 兩兄弟(弟兄倆) 兩老媽(夫妻倆) 火螢蟲(螢火蟲) 雞牳(母雞) 雞角(公雞) 量氣(氣量) 坊牌(牌坊) 合適(適合) 香塔(塔香) 配搭(搭配) 來往(往來) 香線(線香) 用費(費用) 點鐘(鐘點) 錢紙(紙錢) 4、建甌話中有些單音節詞,在普通話中卻是多音節詞: 田(水田) 園(旱地) 床(床鋪) 稈(稻草) 薦(草墊) 潲(豬食) 漿(漿糊) 索(繩子) 唾(唾沫) 尾(尾巴) 舌(舌頭) 蜂(蜜蜂) 蠅(蒼蠅) 鰍(泥鰍) 蟮(蟮魚) 螺(螺蟲絲) 崇蚤(蟑螂) 囝(兒子) 鷂(老鷹) 泥(泥巴) 力(勤勞) 憚(懶惰) 炭(木炭) 痣(痦子) 垢(污垢) 5、建甌話有些多音節詞,在普通話中卻是單音節詞: 霜冰(冰) 露水(露) 水井(井) 煤炭(煤) 頭腦(腦) 面頰(臉) 腹饑(餓) 喙凋(渴) 沒工(忙) 錢癬(癬) 老姜(姜) 蟬蟲卒(蟬) 建甌方言是漢語中比較古老、保守的閩方言中的一個次方言,她在詞語還保有相當數量的中古詞語,相應的詞語在普遍話中已經不用,或是已成為文言。如“走”,建甌話是“跑”的意思,而“行走”的意思則用“行”。 福建在先秦時期是“七閩地”,為閩越人居住,漢武帝后大量漢人入住,人們以使用漢語為主,但少數的、個別的閩越語詞語卻流存下來了。此外,閩北與江西貼鄰,長期來江西人入住閩北,不少江西話詞語也滲了入閩北方言。 三、詞源特點 1、近現代詞語與普通話基本一致,有些則根據建甌話特點稍作改造。 早期的如中國、外國、書、紙、祖父、父親、母舅、過年、過節、時辰、皇帝、官吏、光、暗、好、壞、大、小、來、去、上、下…… 近期的如民國、總統、經理、教室、課本、體育、老師、學生、沙發椅、汽車、客車、卡車、公路、高速路、解放、土改、帝國主義、抗美援朝、委員、干部、收音機、電視機、電腦、上網、批判、表揚、扶貧、開放…… 2、在建甌話的口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詞語。相應的詞語,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是已成為“文言文”。 丈夫囝[tiη44mu42 kyiη21],兒子。《戰國策》:“非徒不愛子女也,又不愛丈夫子特甚”。 秫米[ts′y44mi42 ],糯米、江米。《爾雅釋草》:“眾、秫”,疏:“眾,一名秫,謂黏粟也。” 懸[kyiη21],高、~搭~陡。《廣雅釋言》:“懸、抗也。”《方言七》:“抗、懸也。自山之東西曰抗。”《后漢書·董卓傳》注:“抗,高也。”“懸”與“抗”同義,“高”的意思。 厝[ts′iR33],房屋。《莊子·逍遙游》注:“又何厝心于其間哉?”作房屋義是借用。 禾齊[tsai44],多。《爾雅·釋詁》:“禾齊,獲也。”注:“獲禾為禾齊。”豐收了,就為禾齊,有轉義。 豨[k′y21],豬。《方言第八》:“豬,南楚謂之豨。” 蜀[tsi42],一。《廣雅·釋詁》:“蜀,戈也。”《方言十二》:“一,南楚謂之蜀。” 扌百[ma42],打。《集韻》:“扌百、莫白切,擊也。” 渳[mi44],小口喝。《廣韻》:“上聲紙韻綿婢切”,《說文》:“飲也。” [nu21],令人生厭,“老雞老鴨吃得補,老人得人~。”《廣韻》:“上聲皓韻奴皓切, ,相亂也。”《說文》:“有所恨痛也。” 月曹[sau44],吃筍會~腹。《集韻》豪韻財勞切,“月曹,一曰腹鳴。” 讠少[ts′iau54],讠少唆、搬弄是非。《集韻》笑韻叉肖切。 揇[nRη21],用食拇二指搓捻。~經籌。《廣韻》“感韻奴感切,搦也。” 桄[kuaη42],床、桌、椅的橫檔。《廣韻》巖韻古曠切。 凚[keiη42],衍音成[keiη42leiη42],因驚嚇、受寒、尿緊而發的短顫。扌百~ ~。《集韻》:寢韻渠飲切,寒貌。 胴[tRη33],腹~。《集韻》送韻徒弄切,大腸。 赤工[Rη42],傷口紅腫發炎。《集韻》東韻胡公切:皮肉赤腫。 重沓[lR44]、[la44],高疊。《廣韻》合韻托合切:厚積也。 摑[k′ua],重打。《廣韻》麥韻古獲切,打也。 豛[tu42],又音[t′u24],尖物刺入。《集韻》沃韻都毒切。《說文》椎擊物也。 冫度[t′R42],不靈活,不知分寸的樣子。《廣韻》鐸韻徒落切:~ ~無度。~神、~伯。 屬攴[tsR42],屈指擊頭:~栗暴。《集韻》殊玉切,擊也。 敠[tR21],手持物,肩負作“馱”。《廣韻》末韻丁括切,~知輕重也。 煏[pi24],火炙煙薰,~鴨臘。《集韻》屑韻必結切,灼物焦也。 潎[p'iε24],去掉液體浮面的油、塵。~油花。《廣韻》薛韻芳滅切,漂~。 [tsiaη21],味淡。《集韻》敢韻,子敢切,無味也。 笐[Rη44],曬衣竿、竹~。《廣韻》、《集韻》巖韻下浪切:竹竿。 [kaiη21],遮蓋,~被,~瓦。《廣韻》敢韻吉敢切、復也、云箱也。《集韻》作 。 冢[tOeyη21],墳墓。《廣韻》、《集韻》:知隴切,高墳也。 沕[mi44],潛水,~水底。《八音》寫為“氼”,是后造會意字,《辭海》沕為本字。 其他如:日卒[tso33],周歲。曝[p′u33],曬也。凊[ts′eiη33],冷也。饜[aiη44],不新鮮,隔日的。 [ty44],筷子。骹[kau54],腳。眏[iaη33],看守。~羊、~牛。 3、“閩越語”遺存。 福建在秦前是“七閩地”,為閩越族人居住,由勾踐后裔無諸、余善等領導。至漢武帝時,閩越人“數反復”,遂被舉族遷往江淮。但是,在當時交通、戶籍管理無序的情況下,深山僻壤中遺留的人當不在少數。這些人跟以后遷來的漢人融合,大量吸收了漢人詞語,當然也不能排棄他們仍在使用的本族語言,這就形成了獨特的閩語。雖然,今日閩語已基本使用漢語,但少數的、個別的閩越族詞語的遺存也在所難免。在日常口語中,有些詞語無法用文字表達,即使以擬音寫出來了,字面上也無能解釋。因此,我們認為可能是“閩越語”的遺存。如: 刊魁[k′aη33 k′o54],蜻蜓。 侎俐[lai33li44],干凈。 慌熱[xuaη54iε21],操心、放心不下。 燒色[ts′iau54sε24],生氣、發脾氣。 癡倚[ts′i54uε21],性格、態度不嚴肅,動作滑稽可笑。開朗、愛搞笑。 落泊[lR42pR44],作踐,故意糟塌、破壞。 讠少補[ts′iau54pu21],勸說、說服。 [t′R33],疣包。 頶[kR33],昂起頭。 口[ε44],拖拉、懶散、不振作。 4、贛客詞語影響: 閩北與江西比鄰,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來做工、經商,不少人留居本地。他們因生存需要,學習使用建甌方言,但也夾雜贛客詞語。尤其他們的后人,以使用建甌話為主,卻也自覺不自覺地用上了贛客詞語,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贛客詞語,因而形成了閩語中的閩北次方言體系。 佢[ky42],也寫作渠,第三人稱他的意思。 嬉[xi54],玩、游戲。 踦[kyε42],站立。也作“徛”。 莝[ts′o44],截、甘蔗的量詞,一~蔗。 話事[ua44ti44],說話。 跌鼓[tiε24ku21],丟臉、沒面子、落敗。 囥[k′Rη33],收藏、藏起來。 四、詞法特點: 1、名詞: ⑴前綴:名詞前綴多用在人稱或輩份方面,一般動、植物或器物名詞是不能用前綴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甌話人稱名詞前綴很簡單,除“老”綴在姓、名前之外,幾乎不用什么前綴。如老張、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甌話輩稱不能前綴“老”。福州話名詞前綴“依”用得很廣,除了人稱之外,還可用在輩稱之前。如依張、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勝;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廈門話則是前綴“阿”,如阿張、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勝;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閩語中名詞加了前綴之后,除習慣之外,還有親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現在人稱方面。 ⑵后綴:建甌話名詞后綴一般只用“仔”與“佬”兩種。 “仔”讀[tsiε21],相當于普通話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話、廈門話的“囝”。名詞一經后綴“仔”,則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親昵。如: 表示小的事物:狗~、雞~、老虎~、椅~、甌~(杯子)、甕~(罐子)…… 表示鄙薄:番~(外國人)、日本~、販~、刣豨~、北佬~…… 表示親昵:兄弟~、姐妹~、學生~ 要是把“仔”變讀為[tsiε33],則用來表示小而可愛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雞角~、落雨~……要是用在數量詞后面,則表示量少或時間短暫。如密~(密毛~、一點兒)、一喙~(一小口)、一點~(一點兒)、一刻~、一陣~、一下~(一會兒)…… “仔”還可以用在名、動、形等詞語的后面,使之成為殘疾人的名稱。如大頭~、禺欠 嘴~、瘸~、啞~、斑~(麻臉)、瞎~、駝~、缺~(豁唇)、聾~。 名詞后綴“佬”,除了與普通話相同的表示輕鄙意味之外,還可以用來加在名字之后表示親昵。如: 美國佬、浙江佬、擔水佬、打鐵佬…… 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 ⑶重疊:建甌話名詞重疊多用在人稱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則有表示愛昵的意味。如鋒鋒、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于器物方面,則有表示小、可愛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甌甌仔……。